宜兴人才网
宜兴职场资讯
宜兴宜兴资讯
正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剖析:亟待培养意识与解决就业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剖析:亟待培养意识与解决就业问题
来源:网络整理2025-10-20

作者:孙宏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

职业发展蓝图有助于学子们明确未来方向,为怀揣创业梦想的年轻人开辟展现才华的通道,增强创新实践能力。因此,掌握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实际情况、具体诉求以及面临难题,能够促进学校完善相关指导,切实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显著提升创业实践水平,让学子们获得全面成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分析了“在校大学生就业倾向调查报告”的结果,表明,虽然大部分学生有正面的工作看法和求职意识,并且,在增强工作本领和安排职业道路时下了不少功夫,然而,在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上,他们还是遇到了一些难题。

光明图片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亟待培养

绝大多数大学生觉得职业发展方向需要提前设计,不过只有少数大学生已经制定出明确的未来计划

部分学子表现出对升学、就业、个人成长及生涯设计缺乏认知,同时在学习上缺少内在驱动力。这种没有明确规划的大学阶段生活,会对将来的职业道路和人生发展造成诸多阻碍。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都认为“职业发展方向设计”很有必要。

调查结果显示,有42.8%的在校生觉得职业发展方向安排十分关键,另有46.9%的人认为它相当重要,这两部分人加起来占到了全部受访者的89.7%。从不同学年来看,刚入学的新生更倾向于强调职业发展步骤的必要性,而临近毕业的高年级学生则对职业发展步骤的看法相对淡薄。

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有基本构想,但仅有少数制定了明确计划,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有大致方向但缺乏具体实施计划,另有一些人有方向却未做深入思考,真正拥有周密规划者比例很低。

通过年级对比分析得知,五年级及以上的大学生制定明确规划的人数最多,占比达到19.5%;四年级学生次之,占比为16.7%;相较之下,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的规划比例稍显不足。由此可以看出,高年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更强,比低年级学生高出大约六个百分点。临近毕业或升入高年级后,大学生往往开始思考更实际的职业选择,因此职业规划成为他们关注较多的议题。规划需要尽早着手,这样在未来几年里才能更稳妥地逐步推进,既不会出现仓促应对的情况,也不会让计划最终沦为无人问津的纸上谈兵。然而,相关资料表明,在高校学生群体里,缺乏目标设定的情况呈现出倒U字形状态,其中大一新生中这部分人占比最大(12.7%),之后逐年减少,而大五学生中此类现象又再度增加。

超过百分之三十的在校学子有主动设计个人未来发展蓝图的意愿,而获取各类资格证书是学生们推进生涯蓝图最常采用的方法

职业前途的主动设计还是被动接受,关乎到长远的专业成长。自主型的职业蓝图,基于个人的成长诉求与工作期望,有助于学子依据自身特质和进步方向,广泛整合各类成长要素,对求职前的专业准备进行周全安排。被动式的职业发展方向,常常导致跟风现象,部分学子可能受到他人带动,另一些则会在茫然中丧失了个人成长路径。

根据相关调查,大约三成大学生主动进行职业规划,约半数学生表示职业规划时既有主动探索也有随波逐流,超过十分之一的学生表示不确定自己的规划方式,另外有近八分之一的受访者承认完全跟随他人选择。总体来看,多数学生在制定职业发展方向时,自主选择和盲目跟从的情况相当普遍。

年级对比显示,低年级学生计划性更强。具体来说,主动考虑职业发展的一年级学生占38.8%,二年级占31.4%,三年级占29.5%,四年级占32.4%,五年级及以上占34.2%。其中,一年级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级,高出4到9个百分点。高年级学生中,有更多人倾向于跟随大众,大学四年级学生和五年级及以上学生的从众比例分别是九成和八成二,这两者比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比例分别高出四点八和四个百分点。

职业发展目标的达成,必须借助多种途径逐步实现,既要不断接近既定方向,也要注重个人专业素质的培养,同时还要持续增强工作本领。调查结果表明,报名各类资格认证考核是学子们推进职业蓝图的首要选择,占比达到四成七;其次有超过二分之一的人选择参与社会实践拓展人际网络,比例是四成三;位列第三的是钻研对口行业资讯,占比为三成九。而进入相关行业实践的人次仅占三分之一强(34.9%)。此外,选择持续学习外语、自行承担费用参与进修的人数比例分别为三分之一(33.3%)和十分之一一点二(11.2%)。

性别在职业前程安排上的做法有明显不同。女性在考取职业资格认证(52.4%)和持续学习外语(38.5%)上,比例远超男性,这表明女性更偏好通过学习与进修来规划自己的职业道路,而男性则更倾向于通过实习(35.2%)和参与活动拓展社交圈(41.0%)等具体行动来推进自己的职业发展。

低年级学生虽然表现出更浓厚的职业发展思考,但实际开展相关活动方面,年级越高参与度越高,三四年级时最为活跃。这表明年级增长促使学生更频繁地执行职业规划步骤。这个现象或许源于学校的学科安排,年纪小的学生课程负担较重,即便有主动规划职业发展的想法,实际参与资格认证、工作实践等活动的机会不多,同时高年级学生虽然职业规划观念比较淡薄,不过就业形势和同伴的带动下,他们实际开展职业规划行为的频率反而较高。以查证为例,初一学生查证的比例为28.2%,四年级为51.6%,比初一高23.4个百分点,差距明显。五年级的数据出现下降,或许因为许多学生在三四年级时已经考取了各种资格证。

2.大学生职业规划相关培训急需加强

超过六成的大学学生不曾参与过有关职业发展计划的辅导活动,而大学生们的职业发展辅导,差不多全部由学校的就业服务部门负责安排

认识职业发展道路的特点和法则,掌握根据个人实际情况与诉求制定生涯蓝图的方法,才能让职业规划发挥更大作用。为此,参与相关培训指导,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训需求_职业规划_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

调查结果揭示,三成七点四的受访者接受过职业发展指导的学习,六成二点六则未曾参与。参与此类学习的大学生比例低于四成,反映出大部分学生缺少相关指导,可能源于对这类教育不够重视,也可能当地不具备提供相应教育的基础。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参与过职业发展指导课程学习的学生,其中绝大部分,高达89.4%的培训活动,均由本校的就业服务部门负责安排。学校在职业发展指导方面的教育项目起决定性作用,对学生群体具有普遍的引导力;其次是各类社会团体,它们的影响力几乎相同,分别达到百分之十三和百分之十二点九,都属于十分之一的范畴;而由行政机构举办的培训活动,学生参与度很低。

性别差异明显,女性更倾向于前往就业指导中心接受培训,男性则更多借助社会组织或团组织活动等途径参与教育学习。统计资料表明,女性访问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频率(91.2%)比男性高出3.8个百分点。

通过年级对比可以看出,高年级学生参与学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培训活动更为频繁,而低年级学生则更多地参与社会团体、团组织以及政府部门举办的培训项目。四年级学生参与就业指导机构培训的占比比一年级高出5.8个百分点,而一年级学生参与社会团体和团组织培训的占比分别比四年级高出7.4个和9.6个百分点。这或许是因为低年级学生尚未面临就业困境,他们更倾向于参与社团机构、行政单位举办的,主题更为广泛的职业发展咨询活动,而高年级学生则期待就业服务部门能提供更加精准的援助。

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曾经参与过学校组织的职业发展讲座,接近六成的大学生觉得学校提供的职业发展讲座对自己很有益处

参与学习活动、获取职业发展建议、进行实践锻炼,是学子生涯蓝图设计的关键环节,借助专业的学习与建议,帮助学生进入职场前能依据个人特质与才干,选定恰当的发展方向。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学生参与过学校组织的职业发展相关活动,具体比例是65.1%,而未参与的比例为34.9%。这表明,学生对学校提供的职业规划教育有一定的参与度,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仅勉强达到基本标准。

通过年级对比分析得出,参与就业指导活动人数最多的是大学四年级学生,其次是大学三年级、二年级、大学五年级以及大学一年级学生。其中,大学四年级学生参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比例达到75.6%,较大学一年级学生高出36.8个百分点。这表明在本科学习期间,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参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而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学生参与就业指导活动的比例出现了明显下滑。由于即将完成学业,本科生将就业指导视为获得合适工作的关键途径,而研究生的求职压力得到减轻,或者求职过程变得更容易,所以选修就业指导课程的人次有所减少。

调查结果指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觉得学校提供的职业发展教育对自己作用显著,其中认为效果极为明显的占18.1%,认为效果比较明显的占39.5%。少数学生,不到十分之一,反映这些课程帮助一般或完全没有帮助,分别占3.5%和1.2%。

性别差异表明,男性觉得职业发展讲座带来的益处显著的百分比,比女性高出六个百分点;年级差异显示,低年级学生认为收获颇丰的比例最大,其中大一学生达到七成八点九;而大二学生为六成三二,大三学生为五成五四,大四学生为四成八八,大五及更高年级学生为六成二七。

调查发现,比较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高职高专生觉得学校提供的职业发展课程作用显著,达到61.1%。这个比例超过了本科生,本科生认为作用显著的比例为56.5%,也高于研究生,研究生认为作用显著的比例是48.6%。对于研究生群体,认为课程帮助一般的人数接近一半,达到46.1%。这个比例明显大于其他两个学习层次的学生。

调查结果显示,有近六成在校大学生拥有实习或见习经验。通过年级对比可以发现,大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呈现逐年增强的趋势。四年级学生参与实习的比例最高,超过八成的同学具备实习或见习背景,具体占比为83.0%。这一数据比一年级新生高出54个百分点。五年级以上大学生的实习或见习参与率有所降低,为64.9%,比四年级减少了18个百分点,这个比例有所下滑。在参与实习的2355名学生中,42.3%的人觉得这种经历对未来的工作非常有帮助,另外47.7%的人认为它比较有用,这两部分学生加起来,高达90.0%的人认为实习或见习对就业前景有积极影响。确实,借助工作实践与岗位锻炼,能够显著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方向,也利于他们更快融入工作环境。

3.采取系列措施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

大学生普遍缺少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求职准备不够充分,对自己适合从事的工作领域认识模糊,同时对于职场所需的能力和素质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应该实施一系列方法,来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水准。

制定职业发展指导体系,针对各年级学生推出个性化教育方案,增强职业规划指导的效果。

应该建立完善的学科框架,教育机构需要将选修内容与必修内容融合,确保每位高校学子都能获得必要的职业素养培训。

应当组建由专职和兼职人员构成的生涯指导教师团队,以此提升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专业水准。对于专职从事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需要设定明确的任职资格标准。比如,在加拿大,从事就业辅导的顾问必须拥有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或相关人文社科领域的博士学位,并且具备一定的从业经历,同时要求指导教师或管理人员具备人文科学方面的硕士学位。对专职教师还要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

高校生的实践锻炼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援助,要融合“吸纳外部资源”与“拓展外部视野”两种方式。北欧、德意志、瑞士、美利坚等国尤其重视机构的义务担当,每所院校都与其周边的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进入机构进行学习实践的经历。在瑞士,大约每三个公司中就有一个参与学徒培养计划,这些企业与教育机构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向学员介绍公司运营状况,安排实践工作机会,并给予一定的报酬。部分公司还投资兴建了专门的培训基地和操作场所。应当集中高校周边的教育设施,为学员创建一个互通的职业实践环境。

学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存在内容乏味、方式单一、作用局限等弊端,应当借助多样途径和手法,充实大学生的就业辅导环节,务必迅速构建并优化一个融合教育、管理、引导及服务的就业辅导框架,借此有效引导并促进学生的就业进程。

此外,大学院校也需为学生提供接触真实社会环境的途径。比如,日本当局先前为推进高校生求职服务便组建了多项专门组织来促进学生的职业实践,诸如建立了“学生职业整体服务站点”、实施了“工作实践项目”等。学校需要把职业发展教育融入平时的课程安排,有效利用团组织及学生团体的组织能力,借助各种形式的活动、充实的实践机会等,来增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意识和求职本领。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5日14版)

温馨提示:本内容地址http://m.yxrczp.com/article/articledetail-4947.html转载请注明,以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剖析:亟待培养意识与解决就业问题资讯信息来自宜兴人才网(宜兴地区最大的宜兴人才网宜兴人才网

 
 ©2003-2020 宜兴人才网  
客服电话:13856358653  QQ:3042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