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绩效评估方法的选择与优化: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4-23)
- 绩效评估 有哪些方法呢?众多结合心理学的新兴 人力资源管理 思想出现后,一系列以绩效管理为研究目
如同品牌、人才、数据一样,文化属于一家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论语》中讲“君子不器”,意思是真正的君子通常不会局限于细微末节的“器”,而是将更具整体指导意义的“道”置于首要位置。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它的文化能够被当作“道”。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文化工作,就是一种进行“传道”的工作。
当然,“传道”的水平存在差异。企业文化工作的专门化程度与企业的收入密切相关,企业文化工作的常态化程度与企业的规模密切相关,企业文化工作的专门化程度与企业的历史密切相关,企业文化工作的常态化程度与企业的行业影响力密切相关。一家企业规模大且收入丰厚,历史悠久且行业地位重要,那么它的企业文化工作专门化和常态化程度就会高。其因果机制较为简单,任何现代组织,像企业一样,在解决了生存问题并进入发展稳健期后,下一步必然会考虑增强文化层面的影响力,正如“仓廪实而知礼节”所说。所谓的常态化,意思是企业文化工作是持续进行的,是贯穿在日常工作中的。
专门化和常态化仅针对狭义的企业文化工作属性。广义的企业文化工作需要企业内部的每一个部门以及每一名员工参与其中。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会影响人。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的前辈以及一代代员工创造并积累起来的,最终要向新入职的一代代员工进行宣贯。因此,企业文化工作始终与“人”相关联。这是企业文化工作的根本指导原则,也是每一支企业文化团队和每一个企业文化岗的员工必须铭记于心的职业观念。
以“人”作为基点,一幅清晰的企业文化工作画像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幅画像所涵盖的工作内容丰富且广泛,并非一篇文章能够具体描绘。就笔者自身有限的经验来看,在一些特定行业的大中型国企和民企中,企业文化工作大致能分为以下三大主要方面:一是文化内刊;二是企业培训;三是文宣活动。
企业文化内刊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能为企业文化的长久留存和传承提供保障,在三大方面中历史影响力最大。具体来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像企业成立十周年、二十周年时,推出的献礼性质的大部头专刊,且会有纪念意义的特殊标题。这种专刊从目录内容方面看更接近于书籍,从厚薄程度方面看也更接近于书籍,从装订形式方面看同样更接近于书籍(当然,内部印发,没有书号)。它的主体内容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企业文化,即对企业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进行提炼、概述和引申;另一部分是企业故事,其占据了刊物的大部分篇幅,包含对企业过往历史进程的白描和概括,以及若干重大时间节点和重要历史事件的详述,还有关于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企业人物的通讯稿。第二类内刊是每年在固定月份印发一次的。它在内容和形式上更接近杂志,多以专题形式呈现。比如有专门为“90 后”员工量身定做的青年专题内刊,通常在每年“五四”青年节当日宣发;还有只报道企业先进员工事迹的人物专题内刊。
上述两大类企业文化内刊,编制动因不同,呈现内容也不一样。然而,它们的工作流程是类似的,一般都要依次经历选题策划、采写校对、排版设计、付厂印刷以及宣贯发放这些程序。企业最高层领导和部门领导确定内刊的方向及主题,接着由企业文化团队进行内容采写,待文字工作完成后,把它交给外部的传媒公司(内容产业公司)去进行设计、排版和包装,在打样审批通过之后,就能根据企业员工规模来确定印刷数量,并且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和企业 OA 系统进行宣传。有些极好的采写类文章,会被单独放置在企业的 OA 系统上进行特别的宣贯。并且,企业文化内刊的工作由于仅在每年的特定时间段才会开展,所以通常采用项目制的形式,抽调一部分有相关经验或者特长的员工,从不同部门临时组建项目小组,集中力量进行攻关编制。
企业文化内刊之外,企业培训和文宣活动是企业文化工作的重点。企业培训的对象多样,有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有一线员工,有新入职应届毕业生,还有暑期实习生。不同对象都需接受企业文化培训,且所要宣贯的具体企业文化内容存在差异。目前,很多大中型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这些企业大学可以为不同的培训对象提供服务,推出不同的企业文化培训项目包。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文以化之”的效果最大化。
文宣活动与文化内刊和企业培训相比,是日常性企业文化工作中进行频率最高的。民企的人力资源部、工会、党办和行政部在举办丰富的文体活动,像文艺方面的“领导荐书和员工读书活动”以及创意征稿;转型之中的新国企的这些部门也在举办丰富的文体活动,如体育层面的“悦跑”“健步行”和各项球类比赛。这些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员工关系,提高了团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全方位地宣贯了企业文化。信息宣传平台和技术不断完善的同时,文宣活动在企业文化工作中的优势还会更加明显。
文化的视野超越了机械。企业文化工作当然不限于这三个方面。管理学教材总是将“企业文化”单独列为一章,试图将其理论化,但永远无法囊括全部。当大数据的风暴冲击着我们这个时代,冲击着各个行业企业的组织形态时,企业文化在未来是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呢?未知难以预测,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有限的总结,为后人的工作提供一些参考,这些参考或许很有价值,或许没什么用处,然后让我们期待未来的企业文化工作。
文/都大伟
温馨提示:本内容地址http://m.yxrczp.com/article/articledetail-3193.html转载请注明,以上企业文化为何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解析论语中的道与企业管理资讯信息来自宜兴人才网(宜兴地区最大的宜兴人才网,宜兴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