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人才网
宜兴职场资讯
宜兴宜兴资讯
正文:无锡日报文化客厅聚焦陶与瓷对话,探讨生活美学与艺术创新
无锡日报文化客厅聚焦陶与瓷对话,探讨生活美学与艺术创新
来源:网络整理2025-01-16

摘要:10月10日,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文化客厅来到第八届中国(无锡)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会暨交易会,邀请宜兴紫砂、景德镇瓷器工艺大师聚焦美学生活方式,进行一场陶与瓷的对话。

本期简介

10月10日,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文化客厅来到第八届中国(无锡)文化艺术产业博览会暨交易会,邀请宜兴紫砂、景德镇瓷业工艺美术大师,聚焦生活方式与行为美学讨论。陶与瓷的对话。

10月10日,《无锡日报》第一版发表“做生活美学创造者”倡议,号召生活美学创造者齐聚一堂,用创新的力量,带来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变革,并倡导更多公民参与生活方式美学的探索。作为创作美术的工艺美术艺术家,他们如何诠释这一主题?结合景德镇瓷器和宜兴紫砂的创新创意,如何实现生活方式的审美价值?让我们听听他们的观点。

(10月10日,《无锡日报》首页刊登“做生活美学的创造者”倡议)

(无锡日报10月11日A04版)

嘉宾介绍

石俊堂(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

顾少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范伟群(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

葛涛(宜兴紫砂艺术体验中心、格盛陶艺村负责人)

蒋新良(国家一级美术师)

于国勤(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陈凡国(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起源】

“土与火的艺术”源于生活,渗透于文化

施俊堂:陶瓷不仅是日常生活用品,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一万年前,当人类第一次改变物质的化学成分,人工将天然土壤变成器皿,变成可以为生命服务的东西时,人类文化就开始了,而这个器皿就是陶器。无论是陶器还是瓷器,都是因人类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没有人类的生命,就没有陶器或瓷器。陶器的历史更为悠久,距今已有几万年,瓷器也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祖先最先发现了土与火的艺术,使陶瓷成为一种器皿,一种生活工具。例如,锅可以烧水,罐子可以盛水,碗可以盛米,杯子可以喝水,杯子可以喝酒,勺子可以喝汤。如今,陶瓷已走进千家万户,使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如今,陶器和瓷器被用于房屋建筑和装饰。它们用于厨房和浴室以及外墙和地板。日常生活中展示、观赏、收藏、把玩的一系列用品都与陶器有关。与瓷器密不可分。

除了丝绸和茶叶之外,古代丝绸之路走出去的商品还有瓷器。历经千年而保存下来的文物,大部分都是瓷器。近年来,景德镇瓷业的发展繁荣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宜兴紫砂也是如此。有文字记载,它始于北宋,真正的发展是在明朝中期,因为明朝之前的饮茶方式并不是像现在这样泡茶。当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各种服务于生活方式的日常用具也随之产生。茶壶、茶具也问世了。在文人墨客的推动下,宜兴紫砂迅速繁荣起来。

范伟群:景德镇是千年瓷都,宜兴是千年陶都。宜兴紫砂和景德镇瓷器虽然材质、技法、表现手法、工艺要求不同,但有区别,但共同点是都是服务于生活的。从而成为实用的器皿。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包括文化元素的融入,从实用器具走向艺术,成为艺术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喝茶不再只是为了解渴,而是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享受。泡什么茶,用什么水,用什么器具?实践者充分利用紫砂材质,使其更加多元化,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更加细致地服务生活。

葛涛:在中国的彩陶时期,也就是现在的仰韶文化时期,当时最重要的物质文化就是陶器。所以可以说,陶器是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基础,而且这种文化一直延续至今。这是一门不间断的艺术。并且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才是最有趣、最能代表理想和审美的。

孔子在《易传》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上者谓之器”。紫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渗透了建筑、艺术、哲学、观念、文学、诗词歌赋的“道”。到“器”的设计制作和制作过程中,展现出无与伦比的文化美,使紫砂完成了实用器皿和工艺美术品的演变。它不断折射着美学的光芒,形成了东方文明中特有的形而上的东方审美器物。文物所蕴含的哲学精神和文化内涵,也为我们当下的生活提供精神慰藉和文化养分,让艺术逐渐走进生活、走进灵魂、走进记忆。

【趋势】

宜兴紫砂市场地址_宜兴 紫砂市场_宜兴紫砂市场哪个好

艺术必须“回归生活、回归大众”

石俊堂:改革开放以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彻底解放了紫砂艺术家的劳动生产力。加之我们坚定不移地把文化作为紫砂发展的灵魂,宜兴紫砂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度。然而,那里很冷。我们仍然需要积极倡导宜兴紫砂回归生活、回归大众。回归生活是一个方向,回归大众才能赢得市场。无论是景德镇瓷器,还是宜兴紫砂,只有回归日常生活,才能不断提升生存空间,只有回归大众,才能获得更多的市场空间。

顾少培:2016年,宜兴博物馆举办了紫砂回乡展。故宫博物院藏品130件精美宜兴紫砂陶器展出,包括茶壶、茶罐、碗、盘、杯、碟、勺等生活用品。此外,还有室内陈设和手中把玩的小器物,显示出当时上流社会的品味和情趣。这些作品充分说明了紫砂本身的包容性和可塑性,这决定了它能够随着生命的发展和变化而生存和发展。

蒋新良:当艺术回归大众时,消费者的艺术鉴赏力必须提高。博览会、观展是有效的方式,艺术文化的推广也至关重要。

葛涛:《无锡日报》推出“成为生活美学创造者”的倡议非常好。作为一名实践者,我愿意成为美好生活的实现者,让更多体现公共生活之美的器物在我们手中创造出来。

【遗产】

创新必须尊重传统、遵循规则

陈凡国:我毕业的时候,新兴的陶瓷风格开始流行。但我决定在传统中创新,潜心研究景德镇历代名窑,致力于制作以青花为主的仿古陶瓷。他将国画写意技法与陶瓷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传承既要关注传统,也要关注新人。我们目前正在筹办专业陶瓷绘画学院,希望汇聚一批中青年陶瓷艺术家,传承陶瓷技艺和精神。

葛涛:探究事物在佛教里叫受戒,在社会上叫守法,在生活中叫学规。顾景舟大师一生只独立设计了一件“上心桥壶”,但他仍然是紫砂界的大师,因为他将紫砂艺术提升到了一定的标准,建立了一定的规范。比如,他要求每个徒弟从制作工具开始,对紫泥的形状产生独特的理解,进而达到研究物体的极致完美,最终成为一百年来紫砂世界的大师。今天我们做紫砂文化创作,首先要有求物精神。我们不仅要知道正在发生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不仅仅是材料的积累和技能的运用。只有深刻理解紫砂的工艺和内涵,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才能做出“正确”的作品。

蒋新良: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思想不断起伏,陶瓷艺术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陶瓷艺术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我们在陶瓷艺术创作中,仍然要不断追本溯源,从经典中寻求突破。

石俊堂:随着现代饮茶的盛行,紫砂壶不再只是实用的生活用具,而是紫砂艺人精心打造的艺术品,也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紫砂文化的快速发展有一定的基础和机遇。我们的传统工艺非常注重传承,一是师父相传,二是家传,创新也要体现时代特征,凸显时代气息。如果离开传统的传承,离开根源去创新,就做不出好东西。

【发展】

从时代精神和文化发展中寻找主题

石俊堂:信息时代已经到来,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在时代的推动下不断演变和变化。然而,我觉得一切还是一样。任何时候任何先进技术都无法取代工匠精神。诚信是不能背离的。

顾少培:紫砂艺术需要与时俱进。一味固守旧方法不是长远发展之计。一部作品要读起来有生命感、新鲜感,就必须充分贯彻时代理念,用进步的思想和视角深刻地诠释艺术在时代中的变化和升华。这意味着我们在创作紫砂作品时,要与时俱进,向现代意识靠拢,抛开时间的束缚,用新观念的钥匙去发现、挖掘、探索新的广阔天地,用新的观念去发现、挖掘、探索新的广阔天地。艺术思维方式突破旧常规。这是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要,也是紫砂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紫砂的创造和发展不仅限于紫砂壶、瓶、盆等陈设品,也是紫砂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践者可以从历史经验中挖掘文化,打破传统的审美和判断方法,摆脱数百年实用主义的束缚,实现个人主义的表达。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进一步弘扬紫砂文化,成为所有紫砂爱好者面临的新课题。

葛涛:今天的紫砂文化创作应该立足于紫砂深厚的工艺基础和传统文化基因,让传统的设计思维、工艺思维、造型思维在今天的语境中重新物化。在当今文创产品的延伸中再造经典,也将我们对时代的理解、当代精神和个性化发展注入到陶瓷创作和陶瓷美学中,从而创造美好生活。

于国勤:文化内涵是瓷器、紫砂成为艺术品的关键。器有人文精神,画中有山水,心中有诗。它们从艺术形象走向审美意境,达到精神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画好陶瓷作品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与呈现的内容有机结合。如果是山水画,就要注意情感与景物的关系。追求场景交融,富有诗意;如果是人物画,则应重点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精神面貌;如果是动物、花鸟画,则要善于抓住物体最有生命力、最有趣的瞬间,注重表现其灵性。

范伟群:紫砂和陶瓷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同一个“地球村”中,不同的文化融合得越来越紧密,不同国家、不同宗教的文化都可以融入到创作中。中国人喜欢喝茶。如何吸引外国人?那就是通过文化的引入。例如,如果我们想让阿拉伯人欣赏我们的茶具,我们就必须将他们的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紫砂作品中。这不仅体现了开放性,也将紫砂艺术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交流】

不同艺术手法碰撞融合激发活力

蒋新良:景德镇瓷器的生产需要72道复杂的工序,有时需要一年的时间。我是无锡文博会的常客。我之所以愿意经常来,是因为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我们把今年实践成果的新作品、新想法带到了江南、无锡,测试是否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对艺术相当敏感的参观者可以给我们反馈,这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

葛涛:宜兴和景德镇常见的陶器制作方法是有区别的。紫砂是一种独特的制作手法,利用向心力来塑造器物,而景德镇瓷器则是利用离心力来塑造器物的绘制方法。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工艺方法,最终因材质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尝试将不同的材料结合起来,尝试不同技法之间的“对话”,创作出更符合当代人审美需求的作品。

陈凡国:每年都有很多宜兴紫砂工艺品艺术家到景德镇与我们交流。我们可以在工艺、新材料、市场开发等方面互相学习。

撰文:韩玲、陈晶晶

摄影:宗晓东

视频:石一鸣

温馨提示:本内容地址http://m.yxrczp.com/article/articledetail-2264.html转载请注明,以上无锡日报文化客厅聚焦陶与瓷对话,探讨生活美学与艺术创新资讯信息来自宜兴人才网(宜兴地区最大的宜兴人才网宜兴人才网

 
 ©2003-2020 宜兴人才网  
客服电话:13856358653  QQ:3042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