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入社会看重的是能力还是学历?学历对未来找工作影(7-3)
- #步入社会看重的是 能力 还是 学历 # 在当前 就业市场 竞争激烈的背景下,“ 学历 是否与求
携程实行的“混合办公模式”引起了广大网络劳动者的艳羡,然而,这一模式却使得公司内部部分员工心生无奈。
2022年2月14日,携程对外公布了一项名为“3+2”的混合办公制度,并计划自3月1日开始实施。该制度将允许员工在每周三和周五自主决定工作地点。携程强调,这一新规将惠及公司旗下所有3万名员工,无论性别、岗位以及薪资水平均不受影响。
在此之前,携程已经在两个研发部门开展了试点测试,该测试成效显著,不仅工作效率未受影响,而且员工满意度显著上升,员工流失率更是大幅降低了三分之一。
携程的创始人梁建章表示,这一举措不仅符合疫情防控的需要,而且还能有效减轻员工在照顾家庭和孩子方面的压力,甚至对提升生育率都有积极作用。此外,他还向其他企业发出倡议,希望他们能效仿携程,实施混合办公制度。
这条新闻迅速占据了微博的热门话题榜,众多网友纷纷表达赞同,甚至有人激动地喊出“真想加入携程的团队”。
确实,若能每天减少数小时的上下班路程,摆脱手忙脚乱接送孩子的困境,同时还能提升工作效率,这听起来无疑是件好事。
接受采访时,梁建章陈述了混合办公的好处。/视频截图
但携程的3万名员工,并不是每个人都感到高兴。
微博评论区出现了一位自称为携程员工的人士,其现身说法指出并非所有部门均能进行远程工作;此外,在公司内部网络中,也有员工公开发表了对该制度的质疑之声。
新周刊的记者从携程的员工那里得知,有人尝试申请进行远程工作,但不幸的是,他们因为“不符合规定”的要求而遭到了拒绝。
与此同时,一些员工并未从“混合办公模式”中获益,反而遭遇了被强制安排轮休、实行“上三休二”的工作制度,导致他们的收入大幅减少。有员工对此表示质疑,认为公司此举实为变相裁员,意在促使他们自行提出离职。
旅游业遭遇严重困境之时,行业巨头携程集团正大力推广灵活办公模式,然而却同时深陷于“变相裁员”的争议和疑云之中。
“混合制办公”之谜
如果一家公司有灵魂,那么携程的灵魂一定是梁建章。
梁建章,这位现年53岁的携程创始人,亿万富豪,北大教授,在众多头衔之中,似乎更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为“人口学家”。
梁建章也曾是“天才少年”,身上有很多标签。/视觉中国
在“绕梁说”这个个人公众号的简介中,梁建章将自己定位为“斜杠学者”。他所发表的文篇,鲜少涉及携程的业务,而是更多地集中于探讨人口、经济以及社会议题。
学者的背景使得梁建章与众不同,与其他企业家有所区别,同样,这也使得携程在众多大型企业和公司中独树一帜。
他重视女性在职场上的成长,多次强调生育友好政策的核心在于对女性的关怀;在携程上海总部的每一层楼,都设有专用的哺乳空间;据媒体报道,携程为管理层中的女性员工提供了“冻卵”的福利措施。除此之外,携程的现任首席执行官孙洁女士本身就是一位女性。
这些举动,使得众多携程员工在审视这位老板时,往往多了一份赞赏的目光。
一旦滤镜破碎,便带来了更深重的失望。对于那些未能享受到公司福利的员工来说,这一切就如同是空中楼阁般的空谈,甚至带有一种类似围城般的讽刺意味。
如同这次备受瞩目的“混合办公模式”,部分人士正沉浸在远程工作的诸多便利之中,而另一些同仁则因“强制轮休”政策而遭遇薪资减少的困境。
因此,“混合制”的提法显得颇为模糊:尽管对外声称对集团旗下三万名员工实现“无差别覆盖”,然而实际覆盖的方式却有着显著差异。在具体操作中,携程的三万名员工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别。
在内网平台上,部分员工对公司提出了质疑,原本承诺适用于全体员工的居家办公政策,为何总是变动条件?他们明确指出携程存在“双重标准”的现象,误导了求职者。
2020年的统计资料揭示,携程的员工总数达到了3.34万人,其中产品研发人员约有1.62万名,市场销售人员有4000名,行政管理人员有3200名,客服人员则超过万人。相较疫情爆发前,员工数量减少了将近1.1万人。
2020年,携程的员工总数降至3.34万人,这一数字较疫情爆发前减少了约1.1万人。/新财富
这些员工分别效力于机票、酒店、海外业务、火车票务、旅游服务、金融以及商旅等多个事业部,他们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上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存在显著的不同。
研发岗位的员工们对于远程办公的提议感到十分激动,与此同时,某事业部内的部分员工却接到了要求轮休的通知邮件。邮件内容中,部门负责人告知员工需安排每周“工作三天休息两天”的轮休制度,并要求他们迅速整理工作内容。此外,邮件还提到将优先安排年假或调休进行轮休,而对于剩余的轮休天数,则将按照事假的规定扣除相应工资。
而在此之前,该事业部已经强制一些人“用完年假”。
轮休政策涉及的员工们,意见不一。部分人猜测,公司此举可能是为了规避N+1赔偿金,采取了一种变相的裁员手段。而另一些人则分析,公司可能只是暂时遭遇了困境,正需要通过短期调整来过渡难关。
该员工向新周刊记者透露,目前周围尚无同事能够享受到“远程办公”的待遇,而他本人却接到了实行“上三休二”制度以及薪资减少的通告。
“混合制办公”难道也包括“上三休二”?/图虫创意
盼不来的春天
这不是携程第一次安排员工轮休。
2020年3月,携程的创始人兼董事局主席梁建章以及首席执行官孙洁共同宣布,他们自愿放弃薪酬,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也相继选择自愿降低薪资。与此同时,有媒体报道称携程实施了“强制员工实行‘上三休二’”的工作制度。
当时,携程方面对轮休制度进行了说明,指出这并非强制要求,并且着重强调这一措施有助于维护员工团队的稳定。同时,他们发出呼吁:“三月春花绽放,携程与员工并肩同行,共同期待春天的到来。”
2020年3月,携程也因“强制轮休”引发争议。/微博截图
携程的员工表示,相较于那些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自己却遭遇了收入的大幅减少,与此同时,他们还得面对那些不会减少的房贷、车贷以及养家糊口的压力。
而春天来了又去,“倒春寒”也远比人们预想的更长。
2020年10月,梁建章明确指出,随着疫情形势的逐渐好转,预计全球旅游业将在明年年中或年底恢复至70%至80%的水平。
2021年4月,携程向员工发送了一封邮件,在邮件中透露:“从可靠渠道得知,我国将在夏季重新开启国门。”
2021年的尾声,梁建章再度展现信心,他作出预测:在接下来的半年内,我国出境旅游的游客数量将显著上升。
如今,疫情进入第三个春天,再没有人敢轻易相信他的预测。
2022年3月24日,携程集团发布了2021年度的财务报告,报告显示,该年度的净营业收入达到了20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仅为疫情爆发前水平的56%。受疫情影响,旅游业遭受了严重打击,携程的股价持续走低。在面临困境的时刻,公司内部的管理问题愈发凸显。
一位自称是携程前员工的网友,在知乎平台上就“你为何选择离开携程?”这一问题作出回应,阐述了自己的离职原因:管理层面存在不足、内部竞争激烈、公司组织结构存在缺陷、推崇加班主义……
这与疫情前一路高歌猛进的携程形成鲜明对比。
那时,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马蜂窝在电视和地铁广告中广泛宣传,携程的员工规模已扩充至四万四千人,整个旅游领域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氛围。
马蜂窝的“洗脑”广告让不少人印象深刻。/视频广告截图
2013年12月,携程对如家、汉庭、一嗨租车以及易到租车进行了投资;次年4月,又投资了同程旅游,5月则注资途牛网;2015年5月,艺龙网成为其投资对象,同年10月,去哪儿网被纳入旗下;2016年12月,携程收购了天巡网,并对印度在线旅游巨头Make My Trip进行了投资,同时持有股东方航空股份;2017年11月,携程收购了美国社交旅游网站trip.com,并将其转变为携程的国际版;到了2019年,携程还持有猫途鹰的股份……伴随着这一系列的投资与并购,携程系的规模持续扩大。
而新冠疫情到来后,扩张的脚步戛然而止。
2020年3月,疫情爆发仅三个多月,众多旅游企业便纷纷宣布倒闭或注销。在接受36氪的采访时,梁建章坦言,这是携程成立以来亏损最为严重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他甚至亲自投身直播带货的热潮中。
旅游从业者,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至暗时刻。
为了“节目效果”,梁建章玩起COSPLAY。/直播截图
得不到的年轻人
携程也算是互联网老人了,创建的时间甚至早于阿里巴巴。
1999年5月,梁建章、范敏、沈南鹏、季琦等创业者在上海共同创立了一家名为携程的企业,该团队后来被世人尊称为“携程四君子”。
起初,他们计划构建一个涵盖所有旅游元素的综合性平台,其架构涵盖“3C”概念,即内容、社区和商务,旨在全面覆盖饮食、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和娱乐等各个方面,无论是寻找旅游信息、预订交通和住宿,还是分享旅行经历,用户都能在这个平台上轻松实现。
携程投入了大量资源致力于构建内容社区,然而效果并不理想。/携程APP界面展示
可如今看来,这个想法没能完全实现。
一位前雇员向新周刊的记者透露,携程在构建内容社区方面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然而成效似乎并不显著。2021年,携程推出了“旅游营销中心”计划,创建了“星球号”平台,并邀请众多平台的内容制作者加入,旨在将内容顺利转化为交易。
这些努力成效有限。无论是昔日的旅游社区如马蜂窝、穷游网,抑或是当前流行的内容平台小红书和抖音,携程在其中的表现都显得较为无力。
那些区域恰好吸引了众多Z世代消费者的目光。在这些消费者眼中,小红书是他们种草心仪目的地的首选,马蜂窝则提供了详尽的旅游指南,而携程在他们的印象中似乎仅是一个订票的平台——甚至有人觉得它带有一些中老年化的特点。
携程的90后、00后用户占比较低。/华经产业研究院
这种认知可能源自携程早期的用户群体。根据Mob研究院的研究报告,携程的消费者主要属于中等收入阶层及企业职员,其中拥有汽车的比例达到了31.5%。换句话说,携程的用户群体通常具备一定的消费水平,他们既包括中产阶级,也包括从事商务活动的人群。
实际上,商旅业务是携程在住宿预订、交通票务、旅游度假之外的重要收入支柱。当年,携程选择内部创业,孕育了如家酒店,其创始人季琦担任了如家CEO一职,离职后他又创立了汉庭。在中国酒店业的三大巨头——锦江国际、首旅如家、华住中,有两大企业与携程有着深厚的渊源,这使得携程在商务酒店领域表现得游刃有余。
我国酒店行业的市场份额数据。/由中国饭店协会与MobData研究院共同整理。
可能是由于长期服务于对价格不敏感的中产阶层,携程在面对年轻消费者时,既擅长精打细算,又显得对时尚潮流反应迟缓。
携程明显意识到了这种被嫌弃的现象。在2021年,该平台推出了专为年轻用户设计的“旅游营销中心”策略,该年度内,30岁以下的年轻用户在平台用户中的比例超过了半数。
有业内人士向《新周刊》记者透露,携程销售的某些机票采用预售模式,即在收取顾客订票款项后,会等待机票价格下降时再行购买,从而通过价格差额获利。
这是依托于携程所采用的大数据算法。借助这一算法,携程能够分析机票的走势,即便机票价格上涨可能会带来损失,但精确的计算方法使得携程在多数情况下仍能实现盈利。
换句话说,携程硬是把机票玩成了期货。
记者得知,有该字样的机票通常就是预售。/携程APP截图
对于消费者来说,尽管这些行为并未造成显著的经济损失,却使得购票所需时间延长,因此不少旅客更愿意选择在航空公司官方网站等能够即时出票的平台上进行预订。
而在携程强大的算法背后,偶见大数据杀熟的传闻。
2019年,有用户揭露携程实施大数据针对老客户进行价格歧视,携程对此进行了公开道歉,相关话题“携程致歉”迅速登上微博热搜榜首。
2021年7月,有用户对携程涉嫌“大数据杀熟”行为提起法律诉讼。经过一审审理,法院判决携程需退还消费者款项并赔偿三倍金额,携程随后对此判决提出上诉。到了2022年3月17日,二审法院虽未认定携程公司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却判定携程存在欺诈行为,并同样判决其退还消费者款项并赔偿三倍金额。
2022年伊始,经常在携程平台预订高端酒店的博主“村一长”再度揭露携程存在“大数据杀熟”的现象,指出房价每间上涨200至500元不等,此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
短视频博主@村一长 爆携程大数据杀熟。/视频截图
这些举动在精打细算且对价格十分敏感的新一代消费者眼中是禁忌之举,相较之下,竞争对手飞猪却正通过各式各样的手段吸引年轻一代。
在新冠疫情期间,飞猪紧跟时代步伐,推出了机票盲盒、任性飞等新颖的售票模式,而“随时可退”的“囤酒店”活动亦备受喜爱。据一位携程员工透露,在双十一期间,众多同事纷纷选择在飞猪平台上进行“囤酒店”操作。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研究报告》揭示,近期用户群体呈现出年轻化的显著特点。然而,一些旅游企业依旧沿用着传统的经营模式。在此背景下,整个行业正面临着改革与升级的双重挑战。
近年来,在线旅游用户的年轻化趋势明显。/艾瑞咨询
现下,所有旅游从业者都在等待黎明。
携程作为一家拥有3000多家供应商、140万家合作酒店、300多家航空公司以及2000多家合作租车企业的巨头,其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依旧能够使其在业界保持领先地位。此外,疫情过后迅速增长的“报复性旅游”现象,更是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增长或许能暂时遮蔽众多问题,然而对于一家拥有三万名员工的公司来说,这种模糊状态既是挑战,亦是启示的源泉。
参考资料
2.3亿人出游、10万亿市场,携程如何真正称霸?| 新财富
2021年中国在线旅游行业研究报告 | 艾瑞咨询
携程四君子的创业故事 | 何加盐
梁建章访谈录:携程遭遇史上最大亏损季度,中国与全球市场紧密相连,无法独立发展——据36氪报道。
携程“大数据杀熟”?不!被判消费欺诈 | 中国品牌
温馨提示:本内容地址http://m.yxrczp.com/article/articledetail-4092.html转载请注明,以上携程推行3+2混合办公模式,打工人羡慕,内部员工却无奈?资讯信息来自宜兴人才网(宜兴地区最大的宜兴人才网,宜兴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