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邮政领导调研宜兴紫砂共享仓储基地,赞扬合作模(12-22)
- 日前,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志权到宜兴邮政分公司调研。邮局无锡分公司党委
6月27日,由江苏省委改革办、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综合媒体新闻中心、江苏公共新闻频道联合策划的大型改革政策解读节目《黄金时光——改革政策电子解读》聚焦“守诚信,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轻’”!
江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它有哪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厚重的家世”成为发展的“新引擎”?如何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双向”?年轻人加入非遗,给老手工艺带来哪些新活力? “非遗+”有哪些新途径、新思路?
围绕“守诚信、创新非遗、‘年轻’”,“黄金时光”受邀
钱钢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宋丽丽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
还有特约评论员何云傲、李晓宇共同解读解答问题!
△完整视频
01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究竟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苏有哪些闪亮的非遗项目?
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共有43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录),其中江苏本土产生且与江苏有关的文化瑰宝11项,数量居全国第一。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钱钢: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有关要求,按照“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以“看人、看事、看生活”的理念,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先后出台了台湾《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保护的实施意见》 《关于促进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健全文化遗产机制,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融合,不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分级管理、分级保护
建立健全考核标准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宋丽丽:我省逐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开展项目保护评估传承情况,加强项目保护单位的动态管理;建立健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价标准,并严格按照《江苏省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价暂行办法》执行。目前正在开展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工作。届时,将新增一批传承发展好、地方影响力大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江苏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你知道吗?
↓
南京绒花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其制作的头饰道具曾出现在《延禧攻略》、《离歌行》等古装剧中。镇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平泥哭,是古代儿童的玩具。淮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波利农民画,作品风格鲜明、构图饱满、色彩鲜艳、乡土气息浓郁。点击视频↓快速一睹为快!
增加对继承人的补贴
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宋丽丽:国家级传承人178人,省级传承人820人,市级传承人3778人,县(市、区)级传承人3176人在全省形成了有序的传承流程。拥有一支层级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队伍。文化和旅游部每年将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承活动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级别给予不同数额的补贴。省文化和旅游厅每年还将为每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提供8000元补助。补贴。
2022年起,开始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进行考核。对评价为优秀传承人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万元。同时,我们还创新推出了继承退出机制。丧失继承能力的继承人,将颁发荣誉继承人证书,并每年获得4000元补助。
一些项目缺乏后继者,阻碍了项目的生存和发展。这是客观现实,需要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共同努力解决。如今,在苏绣、南通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徐州香包等代表性项目中,越来越多的80、90后年轻人自愿放弃更好的职业或工作单位,全身心投入到家庭的非凡工作中。转到遗留业务。
↓↓↓
江苏已建成10个
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钱钢:我们不仅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更要保护孕育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 2011年以来,江苏探索实施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程。截至目前,已分四批建成同里水乡民俗文化、宜兴陶瓷文化、洪泽湖渔文化等10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
四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共同特点是:一是地域特色鲜明,生存状况良好;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代表性项目相对集中。三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四是当地政府和群众保护、保全、安保措施有力,参与保护意识高度。
第五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认定将于2022年底启动,拟于今年9月公布入选名单。
02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
江苏多地正在以各种形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南京夫子庙小学、机械小学等学校开设礼乐文化课、编绳课,让孩子们从小学习;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开设徐州香包研发培训班,让青少年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 ,走向更大的舞台……
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583个
等你来打卡!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钱钢:目前,我省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部)、培训中心583个。大多数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具有展示、展示、体验等功能。南京秦淮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省内最大的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中心。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位于苏州太湖园博览园内,拥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的实物作品和生产工具694件。展厅内有大量的陈设和装饰品,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关的实物作品组成。通过声音、场景、视频、互动游戏等丰富的展示形式,增加体验感。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培训
提高传承人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宋丽丽:自2015年文化和旅游部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计划”以来,我省9所大学和职业学校全省已纳入计划。培训计划清单。各类研究培训机构共举办培训班105期,培训学员3800余人次。例如,扬州大学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备菜烹饪与制作技艺培训班”、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举办的“江苏省地方戏剧传承人培??训班”,有效提高了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传承人的专业技能。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
助力乡村振兴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宋丽丽:2022年底,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各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建设。截至目前,全省已认定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178个。 。今年下半年,省文化和旅游厅还将确定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推荐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典型案例。
扬州:1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获认定
教育产业促进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周志军:目前,扬州已认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18个,各县(市、区)也评选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坊。
这些非遗工坊首先凸显特色产业优势。作为“古筝之乡,遍地百余古琴人”,古筝是重要的配套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的建设也着眼于进一步放大特色产业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是发挥就业带动作用。非遗工坊发挥农村就业助推器作用。仅扬州市市级非遗工坊就带动就业8000多人,其中贫困户20余户。
三是改善乡村环境,打造乡村之魂。此次入选的三间乱针绣非遗工坊,可以说是名列前茅。乱针绣在芦多镇形成了产业集群,打造了集生产、销售、展览于一体的工业园区,并逐步扩大和增添了旅游、科研功能。当地女同志不仅绣出了农忙后的金饭碗,还绣出了当地的精神。
03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用”
位于盐城东台西溪古镇,充满中国风雅
邂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点击视频↓感受一下吧~
江苏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限空间引入景区”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钱钢:2021年,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国率先启动“无限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景区”点”活动,并每三年开展一次省级示范项目认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无限空间融入景区”是指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上,突破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将形式植入到吃、住、行、游、游等各个方面。景区内购物娱乐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表演、体验活动吸引更多游客来江苏体验美丽风景、美丽品味、美丽人文、美丽生活,获得美丽发现。
现在
江苏非遗文创产品越来越时尚
新玩法、新创意层出不穷
而且非常实用
你兴奋吗?
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
让“老工艺”焕发“新活力”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宋丽丽:2020年起,省文化和旅游厅创新性开展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认定工作,指导各地在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创造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研发、设计、生产、展览展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
2021年至2022年,两批13个认定非遗创意基地共设计非遗文创产品726件,销售文创产品12万余件,销售额达4133.23万元。今年我们又确定了第三批8个基地。目前,全省已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21个。
好吃、购物、好玩!
水乡江苏·非遗购物节烟火气十足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宋丽丽:省文化和旅游厅已连续五年举办“水韵江苏·非遗购物节”,每年都会评选出以某市为主会场开展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销售活动,配套活动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其中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节。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省文化和旅游厅在盐城东台西溪景区举办非遗购物节,以非遗工坊和老字号为重点,邀请全国各区市全省、长三角地区、科研培训学校共立项85个、作品3982件,搭建线下销售平台,打造大众化、接地气、烟火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满足市民和游客的不同需求。
服务国家战略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这些“大动作”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钱钢:近年来,国家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以及重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东西部协作等国家战略项目。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施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组织编制了《江苏省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规划》。
今年,省文化和旅游厅担任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协作机制秘书处,负责联络协调大运河沿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现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在积极筹备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年“一带一路”苏州手工艺周,着力打造非物质文化品牌传承以工艺品领域为代表的国际展览合作交流活动。
诚信创新
让古老的技艺融入今天的生活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李晓宇: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传统农业社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所以一直充满着生命力。但时代变了,科技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被冷落的风险。
如何传承得好?首先当然是靠人的毅力。我记得一位传承人对我说过一句话,让我很感动。他说:“工匠是一个固执的人,选择了一辈子的职业,一辈子也不会离开。”非常感人。但如果没有人欣赏一项古老的技艺,它就会变成一种自我欣赏。如果没有社会需求,它就没有存在的理由。有句话叫“人才不被赏识”。对人如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亦如此。仅靠天赋是不够的。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让这项技能迎头迎接这个时代。今天的介绍让我们看到如何想出各种办法,让古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到我们当代人的生活中,从而辐射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随着人们的坚持和与当下生活方方面面的联系,我相信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和生机。
“非遗+”连接现代生活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何云傲: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尚、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可以无限放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无限的成就;今天,我们当然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和产品,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还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硕士、博士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发展提供科研保障;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和著名非物质文化品牌保护,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法治轨道上蓬勃发展;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国际合作,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之,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在新时代重生,造福人民。这也是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大的致敬,更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温馨提示:本内容地址http://m.yxrczp.com/article/articledetail-1846.html转载请注明,以上江苏非遗资源与现代生活融合:守正创新,非遗正‘年轻’政策解读资讯信息来自宜兴人才网(宜兴地区最大的宜兴人才网,宜兴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