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人才网
宜兴职场资讯
宜兴宜兴资讯
正文:七老艺人与中国紫砂业的兴衰:任淦庭、朱可心、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顾景舟、蒋蓉
七老艺人与中国紫砂业的兴衰:任淦庭、朱可心、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顾景舟、蒋蓉
来源:网络整理2024-10-26

朱克制作的竹节壶

包尊虎裴石敏智

生姜莲蓉锅

顾景舟仿古如意壶

任干亭制作、毛顺兴石刻六方花盆

王银春制作、任干亭雕刻的大竹春壶

紫砂是中国的“国粹”之一。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紫砂产业处于萧条、濒临消亡的状态。从低矮的作坊里,从窑炉的废墟里,从孤独的漓江边,出现了一些隐居的身影。他们聚集在一起,分享着同一颗心。新中国就像雨后的晴天,连空气都是那么清新。一旦灰尘被除去,他们相信紫砂就会恢复光泽。

历史用庄重的笔画记录了他们的名字:任干亭、朱可欣、裴世民、吴云根、王银春、顾景舟、蒋蓉。

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们“老艺术家”称号,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非常高的荣誉。七老艺术家无疑是中国紫砂行业的七座丰碑。时至今日,人们谈起他们,依然充满由衷的敬佩和对盛世的美好回忆。

道教器物结合任甘亭

1905年,家境贫寒的任干亭拜紫泥雕刻大师陆兰芳为师。卢兰芳是当地的名人。他不仅擅长雕塑,而且在书法、绘画方面也有独到的造诣。学徒生活虽然艰难,但任干婷却真正学到了师傅的手艺。

任干亭是个懂事的人,记忆力稍纵即逝,头脑聪明。跟随陆兰芳,他不仅学习雕塑、陶艺雕刻技艺,还为上海一些剧团的师傅画布景。任甘婷也有一个问题。他的耳朵不好。虽然他不是聋子,但有时他很难听清别人的讲话。有时师父问他一些事,说了一遍,他却听不清楚。师父不耐烦了,咒骂了一声,但还是说了一遍。因为被骂了,所以我记得很牢。有时候别人当面议论他,都以为他听不到,没想到他一注意就听到了,但他可以保持冷静,装聋作哑。所以没有人知道他的秘密。这是生活赋予任甘婷的意外收获。

据任干亭后人回忆,他最初是用左手写字画画的。他后来的老板吴瀚文也是宜兴当地的名人,他让甘亭改用右手,于是他决心改变自己的习惯。如果改变不了,他就会暗自殴打自己。嘴。瘾君子往往有一种常人所不具备的忍耐力。几个月的时间,他居然学会了左右手同时进行书法、绘画、雕刻的能力。尤其是在同一器物上描绘成对的飞禽走兽时,他能左右拉弓,对称雕刻,布局独特,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可以说,他创造了陶艺艺术的绝活。

20世纪50年代初,任甘亭迎来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沉寂多年的龙窑又开始冒烟,漓江里有船只载着陶器;他生锈的切肉刀开始磨利。每天早晨,他的身影都活跃在热气腾腾的窑炉里。他的作品多选择中国民间吉祥图案为题材,同时在各种紫砂茶具、花盆等陶坯上描绘、铭刻自己对新生活的内心感受。他特别注重写意白描的变化,注重书法、文学诗词、措辞、短句的多种风格,使陶雕装饰与紫砂的艺术风格和谐统一。他所刻的书法飘逸有力,真草书、隶书各有风格。尤擅大篆、古隶篆。这些图画是随机雕刻的,形成了自己的规则。这种独特的技艺在今天是无与伦比的。装饰成对花瓶时,左右手对称绘制,布局匀称舒适,堪称绝活。他一生生活贫困,向往光明。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在他的作品中,你总会感到生活是美好的。他的绰号是“大聋子”。当他遇到不想回答的问题或不想发表意见的事情时,他假装没有听到,在泥凳上写下“聋”字来解决问题。这就是他一生的智慧,他专心钻研手艺也是可以理解的。

作品曾在前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展出,并光荣参加全国英雄大会。他对紫砂工艺的杰出贡献不仅体现在他众多的传世作品上,更体现在他潜心培养了许修堂、谭全海、包志强、毛国强、包中美等一大批活跃的紫砂艺术家。 、冼仲英等。艺术界大师。

《优雅颂》裴世民

“裴总来了!”服务员对宜兴蜀山脚下的一家老茶馆喊道,不少茶客站了起来。多么有礼貌啊!是谁?太棒了!

是裴世民先生。大家都这么叫他。紫砂艺人中,除了任干亭之外,从古至今被称为先生的就是裴世民了。

裴总喜欢小动物,养过猫、金鱼、松鼠、苍鹭、猫头鹰等,一到秋天,他就无心做盆、斗蟋蟀、用月饼换别人的好虫子。春夏之交,兰花上市。有一次,为了和别人争买一盆上等的兰花,争斗中把花弄碎了。最后他花了一半的钱,只买了一株残破的兰花,插在紫砂瓶里。从左到右看了一遍,觉得不亏,还挺优雅的。 “文革”期间,他居然敢养鸟。这只鸟有着金色的皮毛,拖长拖长的声音,有点像上海法租界的金童玉女。他给这只鸟起了个绰号:“法国芙蓉”。红卫兵质问他,他平静地回答:这只鸟是法国的贫下中农。你怎么敢禁止它?只要一句话,就可以赶走那些年轻人。他性格活泼,从不拘泥于任何事情。他随手所画的紫砂小品,春蚕、松鼠、蜗牛、螃蟹等,都栩栩如生。他对陈明远花艺作品的模仿近乎不真实,被誉为“明远第二艺术家”。同时,他还拥有操控各种紫砂物体的能力。除了茶壶之外,他还能制作精美的书房器物,杯盘、炉鼎、花盆假山等等,他无所不能。

裴世民早年的宋端茶壶曾在华东民间艺术观察会上获特等奖。此壶器身形似一段松木,树皮斑驳,饱经风霜。壶内四杯均以松木节饰,雄浑典雅,浑然一体。他的另一件代表作是《五福桃壶》。器体呈椭圆形、桃形,光滑宜人,色泽温暖柔和,犹如一颗颗丰硕诱人的桃子。壶盖镀弯陶枝,饰桃果;壶身桃叶间点缀着五颗桃子,旁边还有飞翔的蝙蝠,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审美情趣。其创作的高髻茶壶、牛盖茶壶、素裙茶壶等,无不体现了裴世民对自然细致的观察和写实造型的创作能力。当有人问他做壶的秘诀是什么时,他说:有心才能得。如果你能做出一些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特别的东西,那就是所谓的绝活。

云层深度在哪里?吴云根

七位老艺人中,吴云根是一位身材高大、威武有力的男人。据说他一顿饭可以吃六七个鸡蛋,再加上三大碗米饭。他平时喜欢练习扔石锁、挑石担,练就了一身武功。在紫砂产业不景气的那些年,挑夫的队伍中经常出现吴云根的身影。年轻时,他和朋友到山西平定县陶厂当技术员,传授陶艺技艺;其作品被时任山西省主席阎锡山收藏。后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系任技术员。在那里,他结识了紫砂职业教育家、设计师王世杰,并参与创办了“省宜兴陶瓷职业学校”,相当于紫砂人的黄埔军校。紫砂虽然在600年就进入了雅俗世界,但一直没有自己的理论。这个理论必须是紫砂人自己创立的。吴教练带头下达了军令状。在在这里接受训练的紫砂人眼中,吴教练虽然严厉,但心地却很善良。此后,他还担任紫砂造型技术讲师,并发表多篇紫砂讲座。他是当之无愧的紫砂教育家。

吴云根生性耿直,脾气暴躁。当他看到不公正的事情时,他总是挺身而出,主持正义。但他的制壶风格却是温润、沉稳、流畅、流畅。擅长轻器、筋器的创作,尤以竹器入壶,独具匠心,别具一格。古往今来,竹子一直被文人墨客作为书画的题材。吴云根的竹形紫砂壶既失去了紫砂的质感,又抓住了竹子的性格和完整性。清新俊秀,灵动优雅,不带任何雕饰。他的仿竹茶具最大的特点就是表现了竹子的性格和完整性。那种气度和力量是他一生修来的,是别人学不到的。其实支撑技能的是一种人格力量,这一点在吴云根大师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他的带柄紫竹大壶,泥泞如竹。壶身肥硕挺拔。壶嘴由竹节制成,壶身附有一根小竹枝。竹叶被风吹动,蜿蜒曲折。叶子的小竹根充当锅盖的纽扣,细竹枝弯曲成方形的手柄。竹节的纹理、竹芽的点缀,都呈现出细腻、逼真的效果。另一件代表作是《带把有梁的弧形壶》,进一步体现了吴云根对圆之道的理解。壶主体为弧形,手柄改为平柄。方中有圆,圆边与方边相得益彰。它既体现了虚与实、圆与方的对比,又展现了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的精神。

仁者归来王银春

在著名的紫砂壶中,有一款倒把西施茶壶,至今仍被公认为紫砂界的经典。壶身犹如浑圆丰满的少女胸型,饱满而富有张力,散发着蓄势待发的魅力。虽然后来模仿者不少,但要达到原作的魅力和力量却并不容易。

作者王银春有一次在窑里和工人们聊天、吹牛。他无意中谈到了利用西施壶倒置来借鉴女性乳房的特点来表现丰满之美,还谈到了外国女性与中国女性体形的差异。窑工们议论纷纷,说他当年肯定在上海供应过洋肉。王银春认真地说:对于女人来说,你就是胡思乱想,没用!我们民间艺术家没上过绘画课,见过世面太少,只做了几件壶,怎么能创新呢?

70多年前,王银春在蜀山古街上结识了一位重要人物——著名金石学家、书法家潘之良。这次见面,一见如故,对王银春日后的壶艺大师生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誉为金石书画界“琢玉大师”的潘志良十分欣赏王银春的壶艺,劝他不要固守古人,要从模仿大师作品的工匠转型。他的前辈们成为了一位有自己风格的艺术家,敢于在茶壶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在他身上刻了“王银春”的印章。从此,喜爱此章的王银春始终牢记潘志良的教诲,这枚珍贵的印章伴随着他,直至完成了他的艺术人生。

无论是轻器、方器、筋器作品,王银春都样样精通。尤其是方器、牛筋器的作品,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的半菊花茶壶自始至终都有一种韵律美。壶身长条形表面饱满生动,堪称筋中精品。汉代钧壶、裙花柄茶壶、花周盘茶壶等作品,不仅具有雄浑、苍劲、洒脱的神韵,而且具有庄重、典雅的特点。在他的鼎盛时期,他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有一些还没来得及命名就以“银春壶”命名。收藏家就像等待自己的新作品问世一样,住在自家附近的一家客栈里。这些独一无二的作品,在紫砂艺术收藏中至今仍然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枯木逢春花朱可欣

1972年,周恩来总理赠送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的国礼中,有一件独特的礼物:可心梨形紫砂壶。它的作者是近代紫砂大师朱可欣。

时间回到80多年前,宋庆龄女士在上海参观了即将出国展出的工艺品预展。在琳琅满目的展品中,宋庆龄只看中了一件精美的紫砂器物:仿竹鼎。它参加国外展览后,宋庆龄以500英镑买下了这件艺术珍品,其作者也是朱可辛。

朱可欣出身贫寒,很早就成名了。 1932年,其制作的云龙鼎、竹鼎参加芝加哥百年博览会并获大奖。他艺术造诣深厚,一生设计制作了百余种紫砂工艺新造型。

20世纪50年代末,朱可欣接受了仿制国家一级文物——明代项圣寺“大桃杯”的任务。相传相升寺是道士,能制作比一般器物还要大的桃杯。干花、干叶都美极了,任谁看了都爱不释手。在紫砂人眼中,他几乎拥有与圣人同等的地位。大桃杯与断臂维纳斯和铁饼一样经典。民间艺术家开始向古代圣贤发起挑战。复制葫芦来葫芦是死路一条,关键是要表现出大桃杯的魅力。大桃杯的本质是什么?它温文尔雅、聪明、优雅。这些特点必须得到体现。大冷天,朱可欣的手冻裂了。晚上她躺在床上突然灵机一动,立刻跳了起来。最终,他和大桃杯差点成为一体。当这些作品被送到南京博物院时,专家们很难辨别哪一件是真品。

云龙茶壶是朱可欣的代表作。新中国赋予民间艺人前所未有的地位,让他们有一种“鲤鱼跃龙门”的感恩之情。他在作品中体现朴素的情感,力求突破前人“鱼变龙”的成就。为了表现龙藏云中、首尾相连的主题,朱可欣几乎每天都会到蜀山北麓的大新桥观察天上的云彩。时值农历七月,云彩不断变幻。他想到了这一点,回到家后,他用粘土做了一个浮雕。他一边制作蚊香,一边点燃蚊香,看着烟雾升起,勾勒出云朵的图案。

在弟子们的记忆中,朱可欣的晚年显得有些落寞。 20世纪80年代,紫砂开始流行,泥沙开始泛滥。他无法忍受那些假罐子在他眼前晃来晃去。每天坐在门口晒太阳,周围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朱可欣发现自己已经无法理解这个变化如此之快的世界了。他内心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担忧。终于有一天,他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惊讶的决定:销毁自己所有的封印,绝不让那些造假壶的人玷污了他的清白。

这是朱可辛的绝唱,可以与他的任何一部代表作相媲美。

高山止顾景舟

他一生是一位着书立说、文风古雅的文人。更准确地说,他是一位具有浓厚文人气息的工匠,或者说是工匠中的文化人。他就是当代紫砂大师顾景舟。

每个时代、每个行业都应该有自己的领军人物。顾景舟可以说是紫砂发展的典范。比如僧帽壶,本来就是传统的造型。在他手中,集多种风格之大成,创造出简洁、大方、和谐、优美的风格。僧帽壶,弧柄,扁口,六角形;僧帽是莲花块的组合,壶是莲花心。安静祥和又不失宁静之趣。是方欲圆智、刚柔相济、方圆造型的砂壶珍品。 。

历史上,没有哪个艺术家像他一样重视紫砂以外的知识。所谓“功在锅外”,其实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其作品风格沉静稳重,如千年佛,有禅定之美;这些平凡的细节结合起来,是令人惊奇和神奇的。你仿佛坐在一口古井旁,看着平静无波的井水,却听到井下急流汹涌的声音。

顾景舟的同龄人中,没有人能比得上他的文化底蕴。他的“心胸高”,是因为他身边缺乏可以与他交谈的战友。 20世纪40年代,他在上海结识了江汉庭、吴湖帆、唐云等多位书画大师,交往密切;他一生与很多文人合作过:他与刘海粟合作的一款苏惠茶壶,一只高大的壶,帅气高大;海老在壶上写下了铁骨老梅;壶的另一面有虾的书法“素惠”二字,遒劲有力。他与吴湖帆合作的一件石葫芦壶拍出了紫砂史上的“天价”:1236万元。可惜当时两位大师都已去世,历史上只留下了一段佳话。

顾景舟精通中国古代文学、书法、陶瓷工艺、考古鉴赏。直到晚年,他仍坚持每天写几页楷书。他喜欢右侧睡,床边常年点着煤油灯,半夜醒来随时可以看书。后来电灯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他的一块蚊帐被烟熏黄了,有一次,还差点被烧毁。

该玉壶是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高壮的合作作品。此壶堪称当代紫砂壶中的代表作,表现了材质美、工艺美、形式美、内容美、功能美的“五美”。 1979年邓颖超访问日本时,该壶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首相。

在当代紫砂陶艺界,顾景舟的影响无处不在。虽然他去世已经很多年了,但他仍然是最受人提及、最具大师风范的紫砂长老。

静水流深江蓉

姜蓉是紫砂界迄今为止最长寿的人。她活到了近90岁。被誉为紫砂界的“冰心奶奶”,台湾茶壶爱好者赋予她“紫砂国母”的美誉。历史学家认为她将紫砂花器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继陈明远之后紫砂花器创作的杰出代表。

80多年前,在丁蜀镇郊外的前落村,一位不喜欢化妆的11岁女孩制作了紫砂“螃蟹戏金鱼砚”,赢得了长辈的称赞。 9岁的时候,她就跟着大人揉捏紫砂,带着童心体验了纷繁复杂的世界。鸟飞草长的乡村赋予了她一种自然质朴的气质。她特别喜欢听“紫砂女冠军”杨凤年的故事,与紫砂泥巴有着天然的缘分。贫穷的生活依然有美丽的内涵:鲜花总是对幸福的人微笑;池塘里的莲藕和荷花,田野里的西瓜和南瓜,草丛中的蝴蝶和蜻蜓,河里的鹭和鸳鸯,天上的鹤和大雁……都那么美丽,风情万种。表现在紫砂壶上。 18岁的蒋蓉生下一个美丽的女孩。她决定跟随叔叔到上海“谋生”。她的叔叔蒋彦廷是农村的一位制壶高手。他经常为上海一些富人家仿制紫砂古董,颇受人们欢迎。应该说,和舅舅在一起,蒋蓉的眼界开阔了,也学到了很多持家的本领。但她不习惯上海的生活。她眼前时常闪现的是乡村的作坊、色彩斑斓的泥土、窑炉的火光、漓江的桨声。她回来了。

做一辈子。紫砂所做的就是功夫。那是时间和岁月;这是天赋和品格。蒋蓉的性格不是很尖锐,从不与人较劲;她看不到生活中一些消极的事情,因为她看不到或想不到,所以她没有常人的烦恼。制作“花器”时,首先要有心中盛开的花朵,这是需要培育的。读蒋蓉的作品,会让一颗浮躁的心平静下来:云水间花何时开?风雨过后,花落谁家?看那荷花盆,明媚明亮;芒果锅饱满、成熟;牡丹盆花盛开;长寿桃壶自然。她的十二生肖形状的水果有非常微妙的颜色组合;普通的物体被她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形象,给人一种生机勃勃、清新的感觉。难能可贵的是,直到晚年,蒋蓉的作品中依然充满着童真和童趣。这是一种博大的、持续的、纯粹的爱。只有伟大的爱情,才有伟大的美丽。在蒋蓉的世界里,世界总是鸟语花香,春暖花开秋实,风情万种。 (作者为宜兴市文联主席、国家一级作家、紫砂文化研究员)

温馨提示:本内容地址http://m.yxrczp.com/article/articledetail-964.html转载请注明,以上七老艺人与中国紫砂业的兴衰:任淦庭、朱可心、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顾景舟、蒋蓉资讯信息来自宜兴人才网(宜兴地区最大的宜兴人才网宜兴人才网

 
 ©2003-2020 宜兴人才网  
客服电话:13856358653  QQ:3042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