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8日起南京铁路新运行图:首开至淮北、成都(12-22)
- 12月28日起, 南京 站实行新的列车时刻表: 南京 将率先开通至安徽省淮北、成都的高铁。 南
浴血奋战,保家卫国
当抗日战争波及宜兴时,这里的人民顽强不屈、团结一心,勇敢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谱写了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英雄故事。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宜兴随着日军的不断入侵而沦陷。充满革命精神的宜兴人民奋起反抗。一些爱国青年积极寻找抗日救国之道,纷纷组建抗日游击队。 1938年6月,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中共宜兴党组织得到重建和发展。 1940年初,三批新四军干部进入宜兴,以宜兴为中心的太宣抗日游击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1941年1月,中共宜兴县委员会成立。 1942年12月,宜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1945年,宜兴成为江浙前线的可靠后方。宜兴人民在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下,为支援天目山三大反顽斗争做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宜兴人民抗日武装发展到1000余人。他们与新四军主力配合,牵制并击败了日军一个约600人的旅和伪军一个团。宜兴人民为新四军独立二团和县抗日武装提供军需物资,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邵氏祠堂:中共泰兴工委旧居
中共太奎工委旧址位于宜兴市闸口村河西邵氏祠堂内。
1939年11月,新四军江南司令部和江南区委决定开辟以宜兴东北部为中心的泰兴地区。 1940年3月,陈立平任中共太奎工委书记,李复、张执一为委员,领导太奎抗日斗争。中共太行工委成立后,加强党的建设。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发展了100多名党员,成立了秘密党支部,培养了一批地方干部,并成立了乌南、沂南两个支部。武装很少。同年9月,太奎工委改为太奎中心县委员会,活动中心仍保留在门口。
1941年4月,新四军第十六旅在闸口邵氏祠堂成立
当时,城门是党、政、军驻地。 1940年3月,太湖行动委员会在此成立; 1941年3月,在此设立西夷武县行政委员会; 1941年8月,在此设立义乌台三县行政委员会; 1940年9月,在此设立西夷吴台三县行政委员会;义乌人民抗日义勇军总队驻扎于此; 1940年10月,新四军独立第二团在此组建; 1941年4月,新四军第十六旅在此组建。
1941年11月,太奎中心县委改组为太奎特委。 1942年5月,太奎特委改组为太奎地委。办公室设在邵氏祠堂,活动中心在门口。大门成为太奎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1991年6月,中共宜兴市委、宜兴市人民政府为中共泰兴工委故居修建纪念碑。
邵氏祠堂于2019年修复,修复后气派庄严。广场右侧有一堵古老的城墙。祠堂内建有苏南太惠抗日根据地纪念馆。祠堂门口有两块碑刻。
李复:永远不会被遗忘的抗日英雄
李复1906年出生于新疆藏林的一个富裕家庭。 1929年,李复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 1934年,李复在常州创办尚美女子艺术学校,并担任校长。 1937年,日军侵华,李复苦心经营的上美女子艺术学校被毁。这时,他意识到国家衰弱,遭受列强侵略,国家已破。当务之急是全身心投入斗争。于是,李富、徐静等教师回到藏林家乡,到乡镇、集市、茶馆、学校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1938年初,李复在朱濂、蒋铁如的帮助下,在臧溪大丁村尹氏宗祠竖起了“苏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的旗帜。军队很快就发展到了100多人。 1938年8月,新四军来到藏林活动,李福开始接触新四军。年底,到皖南新四军司令部学习。学习期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
1939年秋,李复回到新四军江南司令部。陈毅司令交给他募集防寒衣物的任务。李复先回到藏林,从自己收到的18000元税金中收取了20000元,送到了江南指挥部。此后,他潜入常州,日夜奔走。随后,他又去了武南、邑北。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河桥地区地方势力程维新、王维熙。这有助于他们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为日后新四军开辟台??北提供基础。
1940年3月,中共太奎工作委员会和太湖行动委员会成立,李任为太奎工作委员会委员、执行委员会财经科科长。同年下半年,李福接受上级命令,返回臧林,恢复原来部队的编组。 9月下旬,新四军第二支队派杨洪才率主力四团一个连前往太奎。该连与李福的部队组成一个营。从此,太奎工委绝对领导下的主力军诞生了。
1940年10月,陈毅下令,将程维新的“人类抵抗”与新四军在太奎组建的一个营合并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独立第二团,程维新被任命为该团团长,李福任副团长。 11月,李复率连迎接苏皖区委书记邓仲明,在武南吊桥过夜。次日一早,因敌人通风报信,遭到日伪军千余人的袭击。他冷静地指挥部队作战,击退了日军的两次进攻。但最终还是寡不敌众,被日军重重包围。当子弹用完时,他挥舞着投降的日军指挥刀,与日军进行了肉搏战。他身中数弹,胸部被日军刺中三刀。他英勇牺牲。
6月4日战役:挫败日军围歼地方武装的阴谋
1942年,宜兴地方抗日武装日益壮大。他们打击日伪军,保卫地方党组织,巩固抗日阵地,使宜兴成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屏障。经过长期观察和周密策划,日军决定对宜兴当地抗日游击队进行围剿,并将其全部歼灭。
6月4日战役原址——石家庄河桥
6月3日,日军从常州、无锡等地调集千余名兵力和数十艘炮艇,控制了云村至河桥公路沿线的主要路口。日军以重兵包围闸口地区,首先分几路兵力进攻石家庄。当天,驻石家庄及附近村庄的独立二团一营及团部约450人。三营驻扎在白土、前港周边的小村庄,距石家庄3里多。二营驻扎在距石家庄约3里的姚桥头、朱树下。与此同时,中共宜兴党政机关和太奎地委机关也被包围。
6月4日拂晓,日军包围石家庄,以密集火力猛烈射击,随后冲入石家庄。第一营伤亡惨重。驻守白土的三营听到枪声,向扶风逃去。就在这关键时刻,太奎区委书记陈立平和独立二团参谋长杨红意识到日军的目标是歼灭整个独立二团,于是决定从团结抗日观点,派出一个连突围,帮助程维新突围。二营四连向石家庄方向进攻,从敌后发起猛烈攻击,支援程步突围;五连部署在姚桥头地区,阻击草桥之敌,支援四连撤退;六连一个排坚守在桂梅桥。监视并阻击北路日军。各连完成任务后,立即突围,向草桥公路南进。杨洪才率六连两个排掩护地县委机关向武南南寨突围。四连攻击刚到航桥头附近,就遭遇敌人,前进受阻。立即抢占制高点,与敌对峙。各路敌人向四连扑来,四连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二营四连、五连边战边撤,会合后又向马庄桥撤退。在小湾渡桥,五连留下掩护部队与日军激战。他们边打边退,迅速向马庄桥方向移动。这时,陈立平、杨洪才也带领党政干部来到马庄桥附近。敌人的火力已经封锁了石拱桥。五连、六连指战员集中火力,占领高地,掩护全体党政人员通过公路。
敌军向马庄桥方向加强包围圈。四连、五连一边向西突围,一边阻击敌人。当部队到达钱家坞附近时,被一条河挡住了。就在这危急时刻,群众邓槐荫划着小船,冒着生命危险,帮助部队渡江。
这场战斗从黎明到黄昏持续了一整天,门口各交通要道上都发生了战斗。独立二团二营官兵勇敢顽强,拼命战斗,先后突围,挫败了日军在宜兴门地区围歼独立二团的计划。在与日军的激战中,独立二团二营死伤日军数十名,指战员百余人受伤,还损失了当地党政干部10余人。第一营损失士兵和将领200余人。
支援天目山平叛战斗:宜兴人民全力以赴,为前线运送粮食
1945年2月至6月,新四军江浙军区主力贯彻党中央开发东南方针,向浙西敌后挺进。但屡遭国民党顽固派的攻击,被迫在天目山地区发动三次反攻。为自卫而战。新四军以少胜多,取得三战三捷。通过这次战斗,开辟了浙西抗日根据地,巩固和发展了苏南、浙东抗日根据地。这与宜兴和苏南其他解放区人民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天目山地区粮食产量不多,历史上一直依靠皖芜景宁宁粮道供应粮食。宁国粮道被国民党军队封锁后,江浙军区主力依靠宜兴等苏南根据地满足粮食需求。
为确保反顽斗争的胜利,保证完成战争急需的粮食等物资供应,宜兴人民全力以赴,运送大量粮食支援前线。中共苏南第二地委、苏南第二行政区成立前线支援委员会,派出大批干部,发动群众支援军队前线支援,申请征兵、采购,并及时组织运输。县、区委把粮食备运作为主要任务。干部深入基层,动员各方力量催运公粮,向乡保障部门借粮,千方百计收购粮食。
宜兴人民用独轮车运送军需物资支援天目山平叛战斗
运粮路线是:溧阳、金坛地区的粮食,经溧阳县日伪军据点、羊乡、徐舍等集镇,用船运至西渚;宜兴北部、武南区乡的粮食用船运过滉湖,绕过河桥、藁城等日伪军据点,经唐松区,过西九,由农民工扛在肩上经新街、横山至玉山;宜兴,武进以东、西溪区乡的粮食,用船运,经万石、大城,越过东九,绕过宜兴县日伪军据点,到达漳泽,再扛在农民工的肩上,向西南渡过。北京(宁)。杭杭高速公路经梅园、横山至玉山;另一条线从扶风区楚甸出发,乘船过太湖,绕过沿湖日伪军据点,到达长兴罗街。这些粮食运到宜兴西渚、玉山等地集中后,组织民工用肩膀、独轮车、骡子、驴子驮运。宜兴西珠线经宜兴太化、大建、襄阳、长兴白县、阳丰至孝丰;宜兴玉山线经宜兴龙池、民岭、襄阳,长兴白县、阳丰至晓峰,然后将粮食送往天目山前线。
据当时不完全统计,宜兴、溧阳、金坛、广德、长兴、郎溪等县有组织的长期军工民工6200余人,共花费55万多个工作日,运送粮食数千粒。骡子和驴子。仅苏南地区,就已收运粮食超过500万公斤。第三次自卫反击战中,俘虏数量大幅增加,部队纵深发展,粮食供应十分紧张,有的部队甚至断粮。宜兴等苏南地区党政机关紧急动员3000余名农民工,动用300余头牲畜,长途跋涉数百里,运送大米16万公斤,支援前线战士。宜兴名岭、太华、西珠等山区乡镇全面动员。仅西珠线上,几乎每晚都出动千余名民工和数百头骡子、驴子赶路运输。
为确保交通安全、顺利,伊犁县委派保安公司全程护送。在运输最紧张的时刻,部队出动主力营分兵加强戒备。尽管日伪军据点重重,封锁严密,但当地党政领导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以及粮食运输的组织和警戒,确保了蜿蜒山道的运输路线畅通无阻。物资依靠人民的肩背、船运、牲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作战部队。
结尾
内容来自6月11日《宜兴日报》阳羡版
制作人:关静
宜兴传媒中心出品
温馨提示:本内容地址http://m.yxrczp.com/article/articledetail-1849.html转载请注明,以上宜兴人民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抗日烽火中的英雄故事与革命精神资讯信息来自宜兴人才网(宜兴地区最大的宜兴人才网,宜兴人才网)